海华学子途寻营口故事,撰写青春记忆
导语:7月11日青“途”实践调研团来到辽宁营口市部分乡村,展开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,展示振兴阶段性成果。
“青山抱城郭,绿水绕人家”。为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,7月11日至7月18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青“途”实践调研团在公共计算机负责人余浩浩老师、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李盼老师、汉语国际教育负责人佟秋月老师、公共体育负责人石东老师的指导下,来到了东苇子峪村、望儿山、四台子村等地,通过采访果农、采摘售卖水果、传播非遗文化、制作乡村系列文创产品,展示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。
青春智慧助农,讲好家乡故事
实践调研团成员首先来到了大石桥东苇子峪村,采访当地农民,了解桃子、葡萄种植售卖的基本流程、销售产量。在采访过程中,果农讲述市场波动、销售渠道等因素都会影响桃子销售量,让团队成员深感水果产业的不易。经过充分协商后,团队成员上山采摘桃子,并帮助售卖,以青年的方式助推水果产业发展,实践过程中看见果农笑容洋溢在脸上,也激励了团队成员发展水果产业的热情。

实践成员观察套袋油桃的成熟程度 (齐思涵摄)

实践队员向顾客售卖采摘后的成熟油桃 (齐思涵摄)

实践队员走访农民家里询问村里的果业销售细节 (齐思涵摄)

果农正在进行葡萄的套袋工程(齐思涵摄)

团队成员询问果桃的售卖细节,以便更好地售卖(齐思涵摄)
激活时代春水,焕发非遗新生
红旗大集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镇,已有300年历史。是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民俗大集之一,每月逢2、5、8、0、日开集。团队成员在走访过程中,采访了多名集市摊主,关心集市的动态发展状态,并了解到红旗镇集市中不仅有蔬菜水果,极为重要的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、盖州皮影戏、刘氏剪纸等。随后,团队张毓洋同学与两位非遗传承老师学习东北大鼓弹奏技法,4名同学询问文化印章的历史渊源,并参与了现场制作。在与家乡的“双向奔赴”中,让更多人看到了一批年轻的后背力量,为红旗镇集市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
团队成员帮助集市摊主完成打糕制作 (齐思涵摄)

团队成员进行非遗印章拓印制作 (齐思涵摄)
广袤乡村现新貌 舒展小康新画卷
为了深入推进振兴方面的策略,发挥大学生的先锋作用,实践团前往四台子村委员会,与当地领导塑料产业的发展状况,宣传乡村里著名的辽剧文化,在活动现场,同学们深入乡村工厂,探讨光伏发电站发电原理和塑料制品的基本流程,与工人展开深入而真挚的交流。并向当地领导展示了团队设计的乡村系列文创产品,获得了村里工作人员的连连称赞,乡村振兴离不开如今的生态振兴,团队成员齐聚四台子村文化广场,手持垃圾袋和工具,热情高涨的投入到捡垃圾的行动中,此次活动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状况,也唤起了对生态保护环境的重要意识。

以口头方式询向四台子村塑料厂工人询问问题并填写调查问卷 (郭雅琦摄)

部分团队成员去村委会,观察村里特色文化,设计有关于乡村文化的文创产品 (杨茜然摄)

以口头方式询向四台子村塑料厂工人询问问题并填写调查问卷 (郭雅琦摄)

清理四台子村文化广场的垃圾,向路人传递环保观念 (齐思涵摄)
三下乡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,但她所传递的正能量却如同火炬,在团队成员心中熊熊燃烧。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-青“途”实践调研团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,再次为乡村振兴发展添砖加瓦,共同铸就美丽乡村的辉煌明天!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www.lgh.zhongyuankb.cn/7143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