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阿尔茨海默症(AD)诊疗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,“智诊无忧”医疗大数据平台近日正式启动搭建筹备工作。不同于传统医疗技术平台,其以“数据质量”“合规安全”“跨学科协作”为三大核心支点,围绕平台搭建准备事项展开系统性布局——从整合现有工具到对接顶尖资源,从知识产权布局到医疗器械认证,全方位筑牢平台落地的“四梁八柱”,为构建AD早筛与诊疗一体化闭环奠定坚实基础。
一、深耕研究基础:让“数据采集”从“零散”走向“系统”
数据是平台运行的“血液”,而研究基础与数据积累则是“造血干细胞”。“智诊无忧”平台首先聚焦现有资源整合,将碎片化的数字化工具升级为系统化的数据采集“基础设施”。
平台梳理已有的数字化AD8量表、MoCA量表、手机端视力表、听觉测试程序等工具,将其整合为数据采集的核心模块。以数字化量表为例,传统纸质量表需患者线下填写、医生手动录入,耗时耗力且易出错,而线上化后,患者可通过小程序实时完成评估,答案自动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上传平台,效率提升80%以上。“这些工具并非简单‘搬运’,而是根据AD诊疗需求进行优化——比如在听觉测试程序中,增加不同频率声音识别环节,直接关联AD患者常见的听觉认知功能衰退指标。”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。
为提升数据采集的精准性与效率,平台与高校及联影智能等企业建立技术合作。高校团队提供AI算法支持,优化数据标注模型(如自动识别影像数据中的海马体微缩特征);企业则依托硬件研发经验,为智能检测设备提供工程化支撑。“但我们始终明确,平台核心是‘数据’而非技术。”负责人强调,合作的本质是让技术为数据服务——例如,联影智能的影像处理技术,仅用于提升数据采集的标准化程度,而数据的所有权、控制权始终归平台所有,确保“数据驱动”的核心定位不动摇。
医疗数据涉及患者隐私与生命健康,合规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。平台从数据采集源头建立伦理审查机制:所有临床数据采集均需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,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;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技术,存储遵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实行“患者唯一标识+去标识化”处理,确保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。“我们制定了详细的《数据合规操作手册》,小到量表填写界面的隐私条款弹窗,大到医院HIS系统的数据对接权限,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对标国家法规。”平台伦理合规负责人表示。
二、锚定资质壁垒:专利布局与器械认证双轨推进
在医疗领域,知识产权与合规资质是平台从“研发”走向“落地”的“通行证”。“智诊无忧”采取“专利筑墙”与“认证铺路”双策略,提前构建竞争壁垒。
平台聚焦数据采集工具与数据库架构,启动知识产权“地毯式”梳理:一方面,为数字化量表、手机端感知测试程序等数据采集工具申请软件著作权,例如“基于多模态数据的AD认知功能线上评估系统V1.0”已进入申报流程;另一方面,针对数据库“患者唯一标识+时间轴”架构、数据质控流程等核心设计,申请实用新型专利,形成“工具层-架构层-流程层”的专利矩阵。“我们还梳理了医院现有专利,将相关发明人纳入平台团队,通过‘存量整合+增量创新’快速补充资质。”知识产权负责人透露,目前已有3项软件著作权进入公示期,2项专利申请被受理。
若涉及智能检测设备等硬件,平台提前明确分类与认证路径:参考国家药监局《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》,对硬件设备进行风险评估——用于早期筛查的便携式认知功能检测设备,初步判定为二类医疗器械,需完成注册检验、临床评价(小样本预试验)及体系核查;若未来开发影像辅助诊断设备,则按三类医疗器械标准,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。“认证过程虽然复杂,但却是产品商业化的必经之路。”研发团队表示,目前已组建专项小组,对照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搭建硬件研发质控体系,确保设备从设计、生产到临床应用的全流程合规。
三、聚合跨学科力量:让“专业碰撞”催生诊疗创新
AD诊疗涉及神经内科、影像科、眼科等多个学科,更需AI、数据管理、医院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支撑。“智诊无忧”将跨学科团队建设与专家背书作为平台搭建的“核心引擎”。
平台核心团队打破学科边界,医疗组由神经内科专家牵头,负责临床需求梳理(如明确AD早筛需重点关注的影像特征、量表维度);科技组汇聚AI算法工程师、数据架构师,专注于多模态数据融合、大模型开发;管理组引入医院管理专家,优化平台落地的流程设计(如与医院HIS系统对接的审批流程、多学科数据共享的权限分配)。“我们每周召开跨学科例会,让医生听懂‘数据语言’,让工程师理解‘临床痛点’。”团队负责人表示,这种碰撞已催生多个创新点,为后续诊疗方案推荐提供新维度。
平台积极对接国内AD诊疗权威机构的专家团队,通过合作研究、学术会议等建立深度链接。例如,与协和眼科团队共同开发手机端视力表测试工具,将眼科常见的“黄斑变性”检测与AD患者的视觉空间认知评估结合,该工具标注“与协和眼科合作开发”,不仅提升患者信任度,更获得行业专家的临床认可。“专家的建议让我们少走弯路,更重要的是,他们的背书为平台在医院端的落地打通了‘信任通道’。”研发团队表示。
四、社会价值前瞻:从“平台搭建”到“生态构建”
“准备事项的本质,是为了让平台‘既能走得稳,又能走得远’。”平台负责人表示,当前围绕数据、资质、团队的系统性筹备,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“可复制、可推广”的AD诊疗数字化范本。
据测算,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与早筛模型应用,平台可将AD早期漏诊率从70%降低至30%以下,让更多患者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即获得干预,不仅能延缓病程、提升生存质量,更可使家庭年均照料成本降低40%以上。而跨学科团队与专家资源的整合,更有望推动我国AD诊疗从“单一科室主导”向“全病程、多学科协同”模式转变,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AD防治体系。
在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背景下,慢性病数字化诊疗需求迫切。“智诊无忧”平台的筹备实践,展现了“医疗+数据”融合的落地方法论——唯有夯实数据根基、严守合规底线、聚合跨学科智慧,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临床需求,为千万AD患者及其家庭点亮“无忧”希望。
作者:大连医科大学吕彦霖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www.lgh.zhongyuankb.cn/7639.html
